經魯祭孔子而嘆之
唐玄宗
夫子何為者,棲棲一代中。地猶聚氏邕,宅即魯王宮。嘆鳳嗟身否,傷麟怨道窮。今看兩楹奠,當與夢時同。
賞析
唐開元二十三年(735),玄宗親祭孔子而作此詩。詩意在“感嘆”孔子的際遇。孔子一生生活坎坷,此詩只選擇他的棲遑不遇的一面,簡單幾言,就概括了孔子生活的坎坷。首兩句是嘆惜,三、四句是嘆美,五、六句是再嘆惜,后兩句再嘆美。處處用典,句句切題,整齊有序,一絲不亂。
望月懷遠久
張九齡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。情人怨遙夜,竟夕起相思。滅燭憐光滿,披衣覺露滋。不堪盈手贈,還寢夢佳期。
賞析
此詩一開篇直接點題,點明望月懷遠。首句境界雄渾闊大,氣象非凡,是千古傳誦的名句。這兩句寫出詩人與親人遠隔兩地,天涯海角,但卻共此明月,互相懷念。這是一筆寫雙方,明月是聯系紐帶,也是展開想象的空間環境。三、四句以情人怨恨夜長,整夜相思不寐,反襯詩人對親人的深深懷念。五、六句又轉入寫詩人月夜懷遠的情態。最后兩句,詩人贈給對方一把月光,象征著贈給對方一團火熱的情思,結得哀婉纏綿,真摯動人。全詩運用比興手法,以明月起興,以明月結篇,借月托情,抒寫懷抱。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
王勃
城闕輔三秦,風煙望五津。與君離別意,同是宦游人。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無為在歧路,兒女共沾巾。
賞析
此詩是送別詩中的名作。詩人在長安送別杜少府赴任蜀州,因此寫這首詩作為臨別贈言,與友人互勉共進,情深意切,真摯感人。通過表達真正的友誼不會因為行跡的疏遠而消減這層深意,來贊美人世間友情之可貴,顯示出了一種健康真實的藝術美。
在獄詠蟬
駱賓王
西陸蟬聲唱,南冠客思深。不堪玄鬢影,來對《白頭吟》。露重飛難進,風多響易沉。無人信高潔,誰為表予心。
賞析
此詩作于患難之中,情感充沛、取譬明切、用典自然、語意雙關,是詠物詩中的名作。
此詩的首聯點明托喻之物和作者的對應關系,將自己悲苦、憂慮的心緒,借秋蟬宣泄而出,將秋蟬的生機將盡和作者朝不保夕的囚獄境遇聯系在一起;頷聯上句寫蟬,下句寫己,用描寫蟬的“玄鬢”來對比自己的“白頭”,寫出了自己思國思民的憂慮之重;頸聯物我合一,表面是在寫蟬,實則感發自己的處境,暗指自己仕途的不得志;尾聯則全然分不清寫的是蟬是“我”,好像是贊美蟬的孤高貞潔,又似直抒胸臆,把自己的冤屈和為國忠貞之志,一并宣泄而出。
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
杜審言
獨有宦游人,偏驚物候新。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春。淑氣催黃鳥,晴光轉綠頻。忽聞歌古調,歸思欲沾巾。
賞析
詩人寫自己宦游他鄉,春光滿地不能歸省的傷情。因物感興,即景生情。此詩的開頭發出感慨,說明離鄉宦游,對異土之“物候”才有“驚新”之意。中間二聯具體寫“驚新”,寫江南新春景色,詩人懷念中原故土的情意。尾聯寫詩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,忽然讀到陸元方寄來的格調古樸的游春詩,鄉思油然而生,幾乎要潸然淚下。此詩采用擬人手法,寫江南早春,歷歷如畫;對仗工整,結構細密,字字錘煉。
雜詩
沈住期
聞道黃龍戍,頻年不解兵。可憐閨里月,長在漢家營。少婦今春意,良人昨夜情。誰能將旗鼓,一為取龍城。
賞析
這首雜詩以閨情寫邊塞題材,其中既有對“頻年不解兵”的不滿,更飽含著誰能將旗鼓,一為取龍城”的熱烈期望。
此詩的首聯在主人公未出場之前首先交代背景。頷聯是一個寫意式的特寫鏡頭,借月寫人,以月寄情,含蓄而巧妙地抒發了飽受戰亂之苦的離人的相思之苦。頸聯是頷聯的進一步生發,同樣寫夫妻異地的懷念之情。全詩以問句作為結束之處,無須回答,卻自有深意。
題大庾嶺 北驛
宋之問
陽月南飛雁,傳聞至此回。我行殊未已,何日復來歸。江靜潮初落,林昏瘴“不開。明朝望鄉處,應見隴頭梅。
賞析
本詩緊扣“大庾嶺”,把其被貶途經此地時的心情表現出來,有仕途失意的痛楚、前途迷茫的惆悵、旅途漫漫的哀怨、歸期遙遙的憂傷、孤雁離群的寂寞、回腸蕩氣的鄉思,情真意切,韻味醇厚,是這類紀行詩的代表作。
首聯扣題,寫詩人途徑大庾嶺的時間及所見所聞。頷聯由鴻雁及詩人自己,直抒自己不如鴻雁的悲傷。頸聯轉入寫景。詩人因景設情,以景襯情。尾聯轉為抒情,沒有接續上文去寫實景,而是拓開一筆,寫了想象中的情景,更加動人心弦,感人至深。
次北固山下
王灣
客路青山外,行舟綠水前。潮平兩岸闊,風正一帆懸。海日生殘夜,江春入舊年。鄉書何處達,歸雁洛陽邊。
賞析
這首詩是詩人由楚入吳,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所作。當時正值冬盡春來,旭日初升,詩人面對江南景色,置身水路孤舟,感受時光流逝,油然而生別緒鄉思。但是,由于詩人將情感內容完全融入特定時空的生動可感的自然景象之中,因而此詩的情感基調不僅略無哀傷凄婉,反而表現出在晝夜轉接、時序交替之際,對于發現獨特的江南景致與蓬勃的自然生機的喜悅,并且形成高朗壯闊的審美境界。特別是“海日生殘夜,江春入舊年”一聯,被后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志。“潮平兩岸闊,風正一帆懸”的闊大的境界也不失為“星垂平野闊,月涌大江流”的審美范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