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
韓愈
五岳祭秩皆三公,四方環鎮嵩當中。
火維地荒足妖怪,天假神柄專其雄。
噴云泄霧藏半腹,雖有絕頂誰能窮。
我來正逢秋雨節,陰氣晦昧無清風。 潛心默禱若有應,豈非正直能感通。
須臾靜掃眾峰出,仰見突兀撐青空。
紫蓋連延接天柱,石廩騰擲堆祝融。
森然魄動下馬拜,松柏一徑趨靈宮。
粉墻丹柱動光彩,鬼物圖畫填青紅。
升階傴僂薦脯酒,欲以菲薄明其衷。
廟令老人識神意,睢盱偵伺能鞠躬。
手持杯導我擲,云此最吉余難同。
竄逐蠻荒幸不死,衣食才足甘長終。
侯王將相望久絕,神縱欲福難為功。
夜投佛寺上高閣,星月掩映云瞳朦。
猿鳴鐘動不知曙,杲杲寒日生于東。
賞 析
此詩寫詩人被貶放還途中游衡山,謁祭南岳,求神問卜,借以解嘲消悶,抒發 對仕途坎坷的牢騷,表現對現實的冷漠心情。
此詩的開頭六句寫衡山的形勢和氣象。先總寫五岳,再專敘衡山;半山云霧, 絕頂難窮。“我來”八句寫登山。先寫秋景晦明,再寫默禱感應,始得晴空峰出,暗 寓宦途坎坷反復。“森然”以下十句寫謁廟,是全詩中心所在。以祭神問天,申訴 悒郁情懷。最后四句寫“宿寺”酣睡,表現曠達胸襟。
石鼓歌
韓愈
張生①手持石鼓文,勸我試作石鼓歌。
少陵無人謫仙②死,才薄將奈石鼓何。
周綱陵遲③四海沸,宣王④憤起揮天戈。
大開明堂⑤受朝賀,諸侯劍佩鳴相磨。
嵬于岐陽騁雄俊,萬里禽獸皆遮羅⑦。
鐫功勒⑧成告萬世,鑿石作鼓隳嵯峨⑨。
從臣才藝咸第一 ,揀選撰刻留山阿。
雨淋日炙野火燎,鬼物守護煩執呵四。
公從何處得紙本,毫發盡備無差訛。
辭嚴義密讀難曉,字體不類隸與蝌②。
年深豈免有缺畫,快劍斫斷生蛟鼉③。
鸞翔鳳翥⑧眾仙下,珊瑚碧樹交枝柯。
金繩鐵索鎖鈕壯,古鼎躍水龍騰梭⑤。
陋儒編詩不收入,二雅褊迫無委蛇。
孔子西行不到秦,掎庶星宿遺羲娥。
嗟余好古生苦晚,對此涕淚雙滂沱。
憶昔初蒙博士征,其年始改稱元和。
故人從軍在右輔,為我度量掘臼科⑧。
濯冠沐浴告祭酒,如此至寶存豈多。
氈包席裹可立致,十鼓只載數駱駝。
薦諸太廟比郜鼎⑨,光價豈止百倍過。
圣恩若許留太學,諸生講解得切磋。
觀經鴻都尚填咽,坐見舉國來奔波。
剜苔剔蘚露節角,安置妥帖平不頗。
大廈深檐與蓋覆,經歷久遠期無佗。
中朝大官老于事,詎肯感激徒婢要②。
牧童敲火牛礪角,誰復著手為摩挲。
日銷月鑠就埋沒,六年西顧空吟哦。
羲之俗書趁姿媚,數紙尚可博白鵝。
繼周八代爭戰罷,無人收拾理則那。
方今太平日無事,柄任儒術崇丘軻。
安能以此上論列,愿借辯口如懸河。
石鼓之歌止于此,嗚呼吾意其蹉跎。
賞 析
石鼓文系我國最早的石刻,是秦代所為。內容記敘狩獵情狀,文為大篆。韓 氏以為周宣王時所為。其物今藏故宮博物院。此詩是韓愈的名篇,以文為詩,以 議論為詩,章法整齊,辭嚴義密,音韻鏗鏘,氣勢渾雄。
長恨歌
白居易
漢皇①重色思傾國②,御宇③多年求不得。
楊家有女初長成,養在深閨人未識。
天生麗質難自棄, 一朝選在君王側。
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宮粉黛無顏色。
春寒賜浴華清池④,溫泉水滑洗凝脂⑤。
侍兒扶起嬌無力,始是新承恩澤時。
云鬢花顏金步搖⑨,芙蓉帳暖度春宵。
春宵苦短日高起,從此君王不早朝。
承歡侍宴無閑暇,春從春游夜專夜。
后宮佳麗三千人,三千寵愛在一身。
金屋⑦妝成嬌侍夜,玉樓宴罷醉和春。
姊妹弟兄皆列土,可憐光彩生門戶。
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
驪宮⑧高處入青云,仙樂風飄處處聞。
緩歌慢舞凝絲竹,盡日君王看不足。
漁陽鼙鼓⑨動地來,驚破《霓裳羽衣曲》。
九重城闕煙塵生,千乘萬騎西南行。
翠華①搖搖行復止,西出都門百余里。
六軍①不發無奈何,宛轉蛾眉馬前死。
花鈿委地無人收,翠翹金雀玉搔頭。
君王掩面救不得,回看血淚相和流。
黃埃散漫風蕭索,云棧縈紆登劍閣②。
峨嵋山下少人行,旌旗無光日色薄。
蜀江水碧蜀山青,圣主朝朝暮暮情。
行宮見月傷心色,夜雨聞鈴腸斷聲。
天旋地轉⑧回龍馭,到此躊躇不能去。
馬嵬坡下泥土中,不見玉顏空死處。
君臣相顧盡沾衣,東望都門信馬歸。
歸來池苑皆依舊,太液⑤芙蓉未央柳。
芙蓉如面柳如眉,對此如何不淚垂?
春風桃李花開日,秋雨梧桐葉落時。
西宮南內多秋草,落葉滿階紅不掃。
梨園弟子⑧白發新,椒房阿監⑧青娥老。
夕殿螢飛思悄然,孤燈挑盡未成眠。
遲遲鐘鼓初長夜,耿耿星河欲曙天。
鴛鴦瓦冷霜華重,翡翠衾寒誰與共?
悠悠生死別經年,魂魄不曾來入夢。
臨邛道士鴻都客,能以精誠致魂魄。
為感君王輾轉思,遂教方士殷勤覓。
排空馭氣奔如電,升天入地求之遍。
上窮碧落下黃泉,兩處茫茫皆不見。
忽聞海上有仙山,山在虛無縹緲間。
樓閣玲瓏五云起,其中綽約多仙子。
中有一人字太真,雪膚花貌參差是。
金闕西廂叩玉扃,轉教小玉報雙成。
聞道漢家天子使,九華帳里夢魂驚。
攬衣推枕起徘徊,珠箔銀屏迤邐開。
云髻半偏新睡覺,花冠不整下堂來。
風吹仙袂飄飄舉,猶似霓裳羽衣舞。
玉容寂寞淚闌干,梨花一枝春帶雨。
含情凝睇謝君王, 一別音容兩渺茫。
昭陽殿里恩愛絕,蓬萊宮中日月長。
回頭下望人寰處,不見長安見塵霧。
惟將舊物表深情,鈿合金釵寄將去。
釵留一股合一扇,釵擘黃金合分鈿。
但教心似金鈿堅,天上人間會相見。
臨別殷勤重寄詞,詞中有誓兩心知:
七月七日長生殿,夜半無人私語時。
在天愿作比翼鳥,在地愿為連理枝。
天長地久有時盡,此恨綿綿無絕期!
賞 析
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。詩人借歷史人物的傳說,創 造了一個回旋婉轉的動人故事,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,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。
全篇中心是歌“長恨”,但詩人卻從“重色”說起,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.
“日高起”“不早朝”“夜專夜”“看不足”等,看來是樂到了極點,像是一幕喜劇,然 而,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。大喜之后詩人筆鋒一折,別開境界,借 助想象的彩翼,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,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,有起伏,有波 瀾。這一轉折,既出人意料,又盡在情理之中。由于主觀愿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 生矛盾、碰撞,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,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 為婉轉動人。
琵琶行并序
白居易
元和十年,余左遷九江郡司馬。明年秋,送客湓浦口。聞舟中夜 彈琵琶者,聽其音,錚錚然有京都聲。問其人,本長安倡女。嘗學琵琶 于穆、曹二善才。年長色衰,委身為賈人婦。遂命酒使快彈數曲,曲 罷憫然。自敘少小時歡樂事,今漂淪憔悴,轉徙于江湖間。余出官二 年,恬然自安;感斯人言,是夕始覺有遷謫意。因為長歌以贈之,凡 六百一十二言,命曰《琵琶行》。
潯陽江頭夜送客,楓葉荻花秋瑟瑟。
主人下馬客在船,舉酒欲飲無管弦。
醉不成歡慘將別,別時茫茫江浸月。
忽聞水上琵琶聲,主人忘歸客不發。
尋聲暗問彈者誰,琵琶聲停欲語遲。
移船相近邀相見,添酒回燈重開宴。
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。
轉軸撥弦三兩聲,未成曲調先有情。
弦弦掩抑聲聲思,似訴平生不得志。
低眉信手續續彈,說盡心中無限事。
輕攏慢捻抹復挑,初為霓裳后六幺。
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語。
嘈嘈切切錯雜彈,大珠小珠落玉盤。
間關鶯語花底滑,幽咽流泉水下灘。
冰泉冷澀弦凝絕,凝絕不通聲漸歇。
別有幽愁暗恨生,此時無聲勝有聲。
銀瓶乍破水漿迸,鐵騎突出刀槍鳴。
曲終收撥當心畫,四弦一聲如裂帛。
東船西舫悄無言,唯見江心秋月白。
沉吟放撥插弦中,整頓衣裳起斂容。
自言本是京城女,家在蝦蟆陵下住。
十三學得琵琶成,名屬教坊第一部。
曲罷常教善才服,妝成每被秋娘妒。
五陵年少爭纏頭,一曲紅綃不知數。
鈿頭銀篦擊節碎,血色羅裙翻酒污。
今年歡笑復明年,秋月春風等閑度。
弟走從軍阿姨死,暮去朝來顏色故。
門前冷落車馬稀,老大嫁作商人婦。
商人重利輕別離,前月浮梁買茶去。
去來江口守空船,繞船明月江水寒。
夜深忽夢少年事,夢啼妝淚紅闌干。
我聞琵琶已嘆息,又聞此語重唧唧。
同是天涯淪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識。
我從去年辭帝京,謫居臥病潯陽城。
潯陽地僻無音樂,終歲不聞絲竹聲。
住近湓江地低濕,黃蘆苦竹繞宅生。
其間旦暮聞何物,杜鵑啼血猿哀鳴。
春江花朝秋月夜,往往取酒還獨傾。
豈無山歌與村笛,嘔啞嘲聽難為聽。
今夜聞君琵琶語,如聽仙樂耳暫明。
莫辭更坐彈一曲,為君翻作琵琶行。
感我此言良久立,卻坐促弦弦轉急。
凄凄不似向前聲,滿座重聞皆掩泣。
座中泣下誰最多,江州司馬青衫濕。
賞 析
唐憲宗元和十一年(816)深秋,被貶到江州(今江西省九江市)做司馬的白 居易在潯陽江頭準備乘船送友人,在客船上暢飲時,被一琵琶女的彈奏深深地打 動了,當天晚上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傳唱的長篇敘事詩。詩中對琵琶女高超的技藝 給予了生動細致的描繪,對琵琶女的身世寄予同情,同時抒發了詩人被貶的悲憤。 全詩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,引起詩人自身的身世之感,發出“同是天涯淪落 人,相逢何必曾相識”的感慨。
全詩自然流暢,情致曲盡,字字從肺腑流出。雖是敘事詩,但它借事抒情,優 美生動,一氣呵成,全篇渾然一體。
韓 碑
李商隱
元和天子神武姿,彼何人哉軒與羲。
誓將上雪列圣恥,坐法宮中朝四夷。
淮西有賊五十載,封狼生軀軀生羆。
不據山河據平地,長戈利矛日可麾。
帝得圣相相曰度,賊斫不死神扶持。
腰懸相印作都統,陰風慘澹天王旗。
愬武古通作牙爪,儀曹外郎載筆隨。
行軍司馬智且勇,十四萬眾猶虎貔。
入蔡縛賊獻太廟,功無與讓恩不訾。
帝曰汝度功第一 ,汝從事愈宜為辭。
愈拜稽首蹈且舞,金石刻畫臣能為。
古者世稱大手筆,此事不系于職司。
當仁自古有不讓,言訖屢頷天子頤。
公退齋戒坐小閣,濡染大筆何淋漓。
點竄《堯典》《舜典》字,涂改《清廟》《生民》詩。
文成破體書在紙,清晨再拜鋪丹墀。
表曰臣愈昧死上,詠神圣功書之碑。
碑高三丈字如斗,負以靈鰲蟠以螭。
句奇語重喻者少,讒之天子言其私。
長繩百尺拽碑倒,粗砂大石相磨治。
公之斯文若元氣,先時已入人肝脾。
湯盤孔鼎有述作,今無其器存其辭。
嗚呼圣王及圣相,相與烜赫流淳熙。
公之斯文不示后,曷與三五相攀追。
愿書萬本誦萬遍,口角流沫右手胝。
傳之七十有二代,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。
賞 析
全詩意在敘韓愈撰寫碑文的始末,竭力推崇韓碑的典雅及其價值。情意深厚, 筆力矯健。
全詩分為五個部分。從開頭到“長戈利矛日可麾”,為第一部分,寫憲宗削平 藩鎮的決心和淮西藩鎮長期跋扈猖獗的情景。從“帝得圣相相曰度”到“功無與讓 恩不訾”為第二部分,敘寫裴度任統帥,率軍平蔡的功績。從“帝曰汝度功第一 ” 到“言訖屢頷天子頤”為第三部分,敘寫韓愈受命撰碑的情形。從“公退齋戒坐小 閣”到“今無其器存其辭”為第四部分,敘寫撰碑、樹碑、推碑的過程,并就推碑抒 發感慨。從“嗚呼圣王及圣相”到“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”結束,為第五部分,贊 頌憲宗、裴度的功績和韓碑的不朽價值。